武汉农机展上的“伪工业设计”
2017-11-01乍一看,近几年来农业机械的工业设计水平在不断提升,把工业设计(外观设计)挂在口头上的企业家越来越多,各种产品也是越做越漂亮,可在笔者看来,许多农机企业进入了“伪工业设计”的误区。也许这些误区是行业发展不可避免的过程,或是竞争激烈、创新成本高、研发投入有限等等这些客观因素造成了企业的“动作变形”,但笔者斗胆指出这些“伪工业设计”的症状,期望农机行业能尽早迈入“设计兴企”的正轨。
“伪工业设计”症状一:购买外壳,更换标志。
这一症状在拖拉机行业尤其明显。如果视线只需要停留在某一家拖拉机企业,你会觉得这些产品设计得还真不错,造型、色彩、标贴等要素都越来越有国际范。可是如果看到N家企业的产品长相都差不多,只是局部色彩和标贴有一些区别的时候,“撞脸”带来的心理落差感让人特别尴尬。
随着工业设计的概念在农机行业悄然发展,许多企业家本能地认为工业设计的关键在于一个“漂亮的外壳”。然而这个漂亮外壳需要付出的设计费和模具费可是价格不菲,再加上绝大部分拖拉机企业的销量低,更不可能摊薄设计费和模具费。于是,聪明的外壳供应商嗅到了其中的商机,他们负责设计和开模,再把批量的产品卖给不同的主机企业,从而造成了许多拖拉机厂商“撞脸”的现象。
诚然,企业对成本控制的苦衷可以理解,企业家对设计的重视也值得鼓励,但是,对不起,你们做的还不是工业设计。设计的本能就是“求异”的,工业设计的目标除了使产品形象更加美观,还需要树立企业产品的独特性和辨识度,从而让用户在众多品牌中能识别并且记住。一个到处“撞脸”的产品外观,谈何独特性,谈何辨识度?
“伪工业设计”症状二:仿造*,以假乱真。
与症状1类似,症状2的产品外观一般而言都是相当“国际范”的,有的是兰博基尼拖拉机“蛮牛”的外观,有的是约翰迪尔绿黄的涂装色彩,还有的连品牌名称都要“套*”......产品固然做得看上去更加漂亮了,但很明显,山寨也是一种典型的伪工业设计。
如果说症状1是不得已而为之,那症状2就是一种恶劣的商业行为。
工业设计并非遥不可及的“高精尖”,相反是一项低投入高回报的企业活动。只要能进行清晰的企业定位,并将企业理念融入到产品设计,再加上专业设计人员的协助,就一定能够做出有特色的产品外观。何必山寨?
“伪工业设计”症状三:偏重外观,忽视用户。
有的展品设计得花枝招展,却忽视了“人”的要素。一言以蔽之,“为了外观而外观,为了造型而造型”。
工业设计的核心理念之一是“以用户为中心的设计”,任何产品的最终目的都是给人使用,更遑论农业机械是一种生产工具。因此在农机产品的工业设计中,须处处把握“以人为中心”的设计理念,考虑产品在生产、运输、操作、维护等过程中人的因素。怎样更安全?怎样更方便?怎样更舒适?怎样可以减少误操作?怎样可以提升工作效率......如此,才能设计出“诚实”的产品。只有“诚实”的产品,才能长久绑住用户的心,譬如久保田。
至于产品造型,不过是充分考虑以上要素后的一个综合结果而已,并非最终目的。
“伪工业设计”症状四:只重单品,不重体系。
某些企业的展位上,单款产品的设计看上去都还不错,但产品与产品之间缺乏设计上的关联性,整个展位成了一个大杂烩;也有的企业产品虽然在色彩上进行了统一,但细看各款产品的造型也是各有千秋。
从本质上来看,这是由于企业根本没有想明白本企业的产品设计“应该是怎样的,不应该是怎样的”,企业家们缺乏在战略层面对公司产品设计的清晰思考和界定,只能做到哪算哪,听说产品搞设计,就把产品外观修饰一下;听说产品风格要统一,就把色彩涂成一个样。
在笔者看来,企业在战略层面上建立工业设计体系,远比单款产品的外观设计重要。工业设计体系包括企业对产品风格的清晰定位、具有企业特征的产品造型基因、产品的色彩涂装规范(PI)、相关供应商梳理、工业设计实施的相关制度等等,从而形成企业关于工业设计的指导文件和企业设计管理的“法律”,指导企业在产品换代升级和新产品研发过程中按照相关体系有序推进工业设计,保障产品设计“不走样”,形成既独具一格(独特性),又风格统一(拓展性),并且可以持续演变(延续性)的产品设计语言。
其实许多地方政府也制定了相关政策,引导企业建立工业设计中心和工业设计体系,譬如广东、山东、浙江、河北等,企业可以详细了解本省(一般为经信委)相关政策,尽快建立本企业的工业设计管理体系。